泸水县深化镇街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泸水市委编办 许燕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5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泸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六库镇,调整上江镇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六库街道、大练地街道。泸水街道办事处的设立于怒江州来说尚属首例,泸水市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领导职数核定方面下足功夫,广泛开展调研,不断调整优化设置方案,以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为目标,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为原则,积极推进镇街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突出党建引领,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编制,理顺条块关系,推动治理中心下移,扩大管理权限,提升镇街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泸水市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突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

推行“一加挂一核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内设机构设置原则及领导职数核定标准,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一是在新组建街道党政办公室加挂党建工作办公室牌子,增加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领导职数,实现镇街组织委员全覆盖。全面承担镇街区域内组织、宣传、统战、工青妇等党建工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贯彻落实。二是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为实现“六新泸水”,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丽新泸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重塑组织架构,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

突出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进一步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职能和力量。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构建完善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工委、纪工委(监察室)、人民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设置5个综合管理办公室和7个事业单位;街道职能定位着眼于推动街道从原有乡镇政府基层政权模式向党委政府派出机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根本转变,把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机构设置、工作机制上从乡镇的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职能转变为突出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社区建设。二是兼顾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撤镇设街道改革范围内城市、农村交织,居民结构、经济结构多样,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层次不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等问题,找准街道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并将街道体制改革与城市基层党建、新型城镇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和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任务配套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增强改革整体效应。三是满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要求,统筹设置乡村振兴办公室,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减贫工作。四是完善城市管理功能。将城镇土地开发和利用、城镇规划、村容乡貌等项目建设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环卫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居住区绿化、住宅小区管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等服务性工作进行整合,设置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城市运转的服务保障。五是强化生物生态保护。重点考虑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工作,在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设置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强化生物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障区域生物生态安全,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三、放大整体效应,构建基层服务体系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街道转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做实做细为民服务工作,回应群众关切。一是推行“一站式”服务。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办理,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和“最多跑一次”。整合优化街道内部决策、管理、监督等管理职责和工作力量,为便民服务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综合网格化治理体系,整合综治、司法、公安、应急、信访等各种资源力量,构建统一的街道综治中心和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网格员管理队伍,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街道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综合执法平台,负责统筹辖区内派驻执法力量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市级各职能部门派出(驻)执法机构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指挥和协调,日常执法活动以街道辖区管理为主。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四、聚焦主责主业,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将理清职能作为推动街道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淡化经济职能。一是明确街道职能定位。着眼于推动街道从原有乡镇政府基层政权模式向党委政府派出机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根本转变;着眼于基层发展治理方式转变和治理体系创新,切实把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实现街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便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二是明晰街道权责关系。优化和明晰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以及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划分,明确职权、事权,理顺市街关系、条块关系、街居关系,增强街道办事处综合协调和管理本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的能力。三是推动街道赋权扩能。赋予街道党工委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建议权,街道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对辖区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实施的建议权。赋予街道对派驻街道工作力量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权,提高职能部门的参与度,提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